




苯巴那酯是一种抗癫痫药物,主要适用于成人局灶性(部分)癫痫发作的治疗。这种药物通过调节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减少异常放电,从而控制癫痫发作。苯巴那酯由意大利ANGELINI公司研发,于2019年11月获得美国FDA批准,目前尚未在中国上市,也没有进入中国医保。
苯巴那酯的主要适应症是由FDA批准的试验确定的KRAS G12C突变的且至少接受过一次全身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成年患者。此外,苯巴那酯还被广泛用于局灶性(部分)癫痫发作的治疗,尤其是那些对其他抗癫痫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
苯巴那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大脑中的钠通道,减少神经元的过度兴奋,从而降低癫痫发作的频率和强度。具体来说,苯巴那酯能够稳定神经元膜,减少钠离子的流入,从而减少异常放电。此外,苯巴那酯还可能通过影响其他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系统,进一步增强其抗癫痫效果。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苯巴那酯在控制局灶性癫痫发作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效果。一项针对局灶性癫痫患者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使用苯巴那酯治疗的患者在减少癫痫发作频率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此外,苯巴那酯还被证明对某些难治性癫痫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苯巴那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一般情况下,苯巴那酯每天口服一次,可与食物同服或不同服。对于轻度至中度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最大推荐剂量为200毫克,每日一次。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不建议使用苯巴那酯。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也应谨慎使用,轻度至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可考虑减少剂量,不建议用于正在接受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
苯巴那酯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尤其是在缩短QT间期的药物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酒精)方面。苯巴那酯可缩短QT间期,因此在使用苯巴那酯和其他缩短QT间期的药物时应谨慎,以避免增加QT缩短的风险。同时,苯巴那酯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合用时,可能增加镇静和嗜睡的风险,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神经系统反应。
患者在使用苯巴那酯期间应避免从事需要高度精神集中和警觉的活动,如驾驶机动车或操作危险机械。当苯巴那酯与其他具有镇静特性的药物一起使用时,应特别注意患者是否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迹象,如嗜睡和镇静。此外,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肺部状况,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在苯巴那酯的效果确定之前,医生应建议患者不要从事高风险活动,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苯巴那酯应存放在原装容器中,密封保存,避免药物与其他药物混合或转移,以防污染和损坏。药物应储存在20°C至25°C(68°F至77°F)的环境中,允许偏离15°C至30°C(59°F至86°F)的温度范围。避免将药物暴露在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中,冷冻可能导致药物的结构和药效发生变化。同时,药物应防潮防湿,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存放,避免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中切换。苯巴那酯还应避光保存,远离阳光直射,可以选择一个避光的地方存放药物或使用不透明的容器保护药物免受光的影响。
如果需要停用苯巴那酯,应在至少2周的时间内逐渐减少剂量,除非出于安全考虑需要突然停药。逐渐减少剂量有助于减少停药引起的戒断症状和癫痫发作的风险。患者在停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身体反应,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就医。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