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布立酶是一种重组尿酸氧化酶,用于治疗和预防具有高危肿瘤溶解综合征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急性高尿酸血症,特别是化疗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本文将详细介绍拉布立酶的适应症、用法用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拉布立酶适用于正在接受预计会导致肿瘤溶解和随后血浆尿酸升高的抗癌治疗的患有白血病、淋巴瘤和恶性实体瘤的儿童和成人患者。这种情况下,拉布立酶可以有效降低血浆尿酸水平,预防和治疗高尿酸血症。
化疗过程中,肿瘤细胞迅速死亡,释放大量尿酸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浆尿酸水平急剧升高。拉布立酶通过分解尿酸,减少其在血液中的浓度,从而防止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和发展。
拉布立酶的推荐剂量为 0.2 mg/kg,每天静脉输注 30分钟,最多持续 5天。不建议给药超过5天或给药超过一个疗程。具体步骤如下:
仅以静脉输注方式给药:将计算出的重组拉布立酶溶液注射到含有适当体积的 0.9%无菌氯化钠的输注袋中,使最终总容积为 50 mL。在输注拉布立酶前后,通过单独的管线或冲洗管线注入至少 15ml生理盐水 30分钟以上。在输注重组的拉布立酶药品时不要使用过滤器。将重组或稀释后的溶液保存在 2°C-8°C。在重组后 24小时后丢弃未使用的产品溶液。
与抗癌治疗同时使用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包括呕吐、恶心、发热、外周水肿、焦虑、头痛、腹痛、便秘、腹泻、低磷血症、咽部疼痛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拉布立酶可引起严重和致命的过敏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这些反应的体征和症状包括支气管痉挛、胸痛和胸闷、呼吸困难、缺氧、低血压、休克和荨麻疹。对于任何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临床证据的患者,需立即并永久停用拉布立酶。
拉布立酶在 G6PD缺乏症患者中禁用,因为过氧化氢是尿酸转化为尿囊素的主要副产物之一。在开始使用拉布立酶后 2-4天内,接受拉布立酶治疗的患者中<1%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对任何出现溶血的患者立即并永久停止拉布立酶给药,并制定适当的病人监测和支持措施,如输血支持。
在临床研究中,接受拉布立酶治疗的患者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比例小于 1%。其中包括需要医疗支持措施干预的严重低氧血症病例。目前尚不清楚缺乏细胞色素 b5还原酶或其他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酶的患者患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溶血性贫血的风险是否增加。立即并永久停止对任何确诊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患者的拉布立酶给药,并制定适当的监测和支持措施。
在室温下,拉布立酶会导致血液、血浆或血清样品中的尿酸酶降解,可能导致虚假的低血浆尿酸测定读数。必须遵循特殊的样品处理程序,以避免体外尿酸降解。
在孕妇中使用拉布立酶的有限可用数据不足以告知与药物相关的重大出生缺陷、流产或不良母婴结局的风险。在给孕妇开拉布立酶的处方时,要考虑拉布立酶的益处和风险,以及可能对胎儿造成的风险。
目前尚无关于人类母乳中存在毛囊酶、对母乳喂养儿童的影响或对产奶量的影响的可用数据。由于母乳喂养的儿童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建议患者在使用拉布立酶治疗期间以及最后一次给药后 2周内不建议母乳喂养。
拉布立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在 1个月至 17岁的儿童患者中得到证实,0至 6个月的患者数量不足(n=7),无法确定他们的反应是否与年龄较大的儿童不同。<2岁儿童在48小时内达到正常尿酸浓度的比率低于 2至 17岁儿童。
在临床研究中接受拉布立酶治疗的成人总中,老年和年轻患者在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没有观察到总体差异。
拉布立酶在体外不会代谢别嘌呤醇、阿糖胞苷、甲泼尼龙、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硫鸟嘌呤、依托泊苷、柔红霉素、环磷酰胺或长春新碱,预计这些药物在患者中不会产生基于代谢的药物相互作用。
冻干药品和用于重组的稀释液应保存在 2°C-8°C(36°F-46°F)。不要冻结,避光。
拉布立酶的有效期为24个月。
在接受拉布立酶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红肉等,以减少尿酸生成。同时,多饮水有助于促进尿酸排出。
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浆尿酸水平,以评估药物效果。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溶血现象或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迹象。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包括用药方法、常见副作用及其应对措施。患者应了解何时需要立即就医,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医患沟通。
免费咨询电话
400-15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