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唑帕尼(培唑帕尼)是一种新型的口服血管生成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癌症,特别是晚期肾癌。该药物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阻止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本文将详细介绍帕唑帕尼的作用功效、用法用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帕唑帕尼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VEGFR-2、VEGFR-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和PDGFR-β)以及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来阻止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切断肿瘤的血供,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临床研究表明,帕唑帕尼在治疗晚期肾癌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效果,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帕唑帕尼的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每次800毫克(4片200毫克),口服使用。为了保证药物的最佳吸收,建议在空腹状态下服用,即餐前至少1小时或餐后2小时。如果患者错过了剂量,且距离下次剂量不足12小时,不应补服,而是等待下一次正常剂量。
对于肝功能受损的患者,剂量需要适当调整。中度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总胆红素>1.5~3倍正常值上限和任何丙氨酸转氨酶值)应考虑将帕唑帕尼剂量减少至200毫克,每日一次。重度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总胆红素>3倍正常值上限和任何丙氨酸转氨酶值)不推荐使用帕唑帕尼。
帕唑帕尼与强CYP3A4抑制剂合用时,应减少帕唑帕尼的剂量至400毫克。同时,应避免与强CYP3A4诱导剂合用,因为这会导致帕唑帕尼的血浆浓度显著降低,影响药效。此外,帕唑帕尼与胃酸减少剂(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合用时,可能会减少帕唑帕尼的暴露量,因此应避免同时使用。
帕唑帕尼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间质性肺炎、高血压、出血、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骨髓抑制以及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这些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间质性肺炎或重度肝功能损伤,应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疗帮助。
在手术前后,应特别注意帕唑帕尼的使用。择期手术前至少1周应停止服用帕唑帕尼,大手术后至少2周内不应给药,直到伤口完全愈合。此外,患者在使用帕唑帕尼期间应定期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以监测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情况。
帕唑帕尼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温度控制在20℃至25℃之间。避免将药物暴露在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中,以防药物变质。此外,应避免药物受潮,选择干燥的地方存放。
患者在使用帕唑帕尼期间应注意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应避免吸烟和饮酒,因为这些习惯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降低药效。
总之,帕唑帕尼是一种有效的抗癌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监测和药物相互作用。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