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拉替尼(Lorlatinib),又称为博瑞纳,是一款第三代ALK/ROS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专门用于治疗ALK阳性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该药物在全球范围内已获得广泛认可,并于2021年4月29日在中国获批上市。以下是洛拉替尼的详细说明书,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洛拉替尼是一种高效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特异性地抑制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和ROS1(酪氨酸激酶)融合蛋白的激活。这两种融合蛋白在某些癌症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通过抑制这些融合蛋白的激活,洛拉替尼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洛拉替尼主要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多种ALK抑制剂治疗后疾病进展的ALK阳性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全球研究显示,洛拉替尼在这些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此外,洛拉替尼也适用于ROS1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洛拉替尼通常以口服片剂的形式给药,常见的规格为100毫克。成人推荐的初始剂量为每日一次,每次100毫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医生可能会调整剂量。洛拉替尼应在每天同一时间服用,最好是在餐前或餐后至少2小时服用,以保证最佳吸收效果。
对于轻度至中度肝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对于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减少剂量至75毫克,每日一次。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处方使用洛拉替尼,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洛拉替尼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特别是与CYP3A抑制剂和诱导剂。合用强效CYP3A诱导剂可能会降低洛拉替尼的血药浓度,增加肝脏毒性的风险。因此,患者在使用洛拉替尼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这些药物。如果必须合用,应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洛拉替尼的常见副作用包括高脂血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如认知障碍、情绪变化)、房室传导阻滞等。高脂血症可能导致血脂水平升高,需要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传导,需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在使用洛拉替尼期间,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洛拉替尼的价格因地区和销售渠道而异,但一般来说,100毫克片剂的价格约为500美元左右。患者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医疗保险政策,选择合适的购买渠道和支付方式。
通过以上介绍,希望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洛拉替尼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