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立康唑片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包括曲霉病和念珠菌病。它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合成来发挥其抗真菌作用。伏立康唑片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免疫抑制患者和重症患者,因其强大的抗真菌活性和广泛的适应症而备受青睐。然而,使用伏立康唑片时需要注意多个方面,以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伏立康唑片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上的CYP51酶(一种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阻碍麦角固醇的合成。麦角固醇是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麦角固醇会导致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受损,最终导致真菌死亡。伏立康唑片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可以迅速穿透细胞膜,发挥其抗真菌作用。
伏立康唑片广泛用于治疗各种侵袭性真菌感染,尤其是在免疫抑制患者中。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侵袭性曲霉病、念珠菌血症、其他念珠菌感染(如肺部、腹部、肾盂肾炎、心内膜炎、眼内炎)以及由足放线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此外,伏立康唑片也可用于预防高风险患者(如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
伏立康唑片的剂量和给药方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具体的感染类型而有所不同。成人初始负荷剂量为6 mg/kg,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持续两天;随后维持剂量为4 mg/kg,每12小时一次。口服剂量通常为200 mg,每12小时一次。对于儿童患者,剂量需要根据体重和年龄进行调整。具体剂量应遵循医生的指导。
患者在接受伏立康唑片治疗时必须仔细监测肝功能。临床监测应包括在开始伏立康唑片治疗时进行肝功能实验室检查,特别是在第一个月内至少每周检查一次。治疗时间应该越短越好,但如果继续治疗,且肝功能检查未见改变,检查频率可以降为每月一次。如果肝功检查发现指标显著升高,除非医生评估患者的效益-风险后认为应该继续用药,否则均应停用伏立康唑片。
疗程超过28天时,伏立康唑片对视觉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有报道应用伏立康唑片时发生视觉不良反应,包括视物模糊、视神经炎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如果连续治疗超过28天,需监测视觉功能,包括视敏度、视野以及色觉。
有报道重症患者应用伏立康唑片时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接受伏立康唑片治疗的患者有可能同时合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或合并造成肾功能减退的其他疾病。应用伏立康唑片时需要监测肾功能,其中包括实验室检查,特别是血肌酐值。
伏立康唑片与QTc间期延长有关,已有报道极少数使用伏立康唑片的患者发生了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这些患者通常伴有一些危险因素,例如曾经接受过具有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心肌病、低钾血症或同时使用其他可能会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因此,在伴有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患者中需慎用伏立康唑片。
伏立康唑片在2岁以下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建立。伏立康唑片适用于年龄≥2岁的儿童患者。观察到儿童人群中的肝酶升高频率更高。儿童和成年人均需监测肝功能。吸收不良和体重特别低的2岁~<12岁儿童患者中,口服生物利用度有限。这种情况下,建议静脉应用伏立康唑片。
伏立康唑片能抑制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活性,其他通过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代谢的药物可能会受到影响。伏立康唑片是一种强效的CYP3A4抑制剂,可能会显著增高通过这一同工酶代谢的药物的血药浓度。例如,与依非韦伦合用时,伏立康唑片的剂量应当每12小时增加400mg,而依非韦伦的剂量应当每24小时减少300mg。与格拉吉布合用时,可能会使格拉吉布的血药浓度升高并增加QTc延长的风险,如果不能避免合用,建议经常进行心电图(ECG)监测。
伏立康唑片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且有效,但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不容忽视。合理监测和管理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视觉功能和心血管系统,以及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伏立康唑片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