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格替尼(安伯瑞)是一种新型的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该药物在延长患者生存、控制脑转移、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疗效。本文将详细介绍布格替尼的作用与功效、用法用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布格替尼通过抑制ALK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这种独特的二甲基氧化磷(DMPO)精微结构增强了布格替尼与ALK蛋白的结合能力,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疗效。临床研究表明,布格替尼在控制脑转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穿透血脑屏障,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肿瘤负荷。
布格替尼适用于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类患者通常在一线治疗中获益明显,特别是在出现脑转移的情况下。《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将布格替尼列为一线治疗药物,进一步肯定了其在临床上的重要地位。
多项临床试验显示,布格替尼不仅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一项关键的III期临床试验中,布格替尼组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脑转移患者中表现更为突出。这些结果表明,布格替尼在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布格替尼的推荐剂量为:前7天口服90毫克,每日一次;然后增加剂量至口服180毫克,每日一次。患者应持续服用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如果因不良反应以外的原因中断布格替尼治疗14天或更长时间,则在增加至既往耐受剂量前,以90毫克每日一次的剂量恢复治疗,持续7天。布格替尼可以与食物同服或不同服,但应整片吞服,不得压碎或咀嚼药片。若漏服一剂或在服药后发生呕吐,不应补充漏服剂量,而应在下次服药时间服用规定剂量。
布格替尼的常见副作用包括高血压、心动过缓、视觉障碍、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胰酶升高、肝毒性、高血糖症等。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视力、血液生化指标等,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在布格替尼治疗前应控制血压。治疗2周后监测血压,此后至少每月监测一次。如果尽管接受了最佳抗高血压治疗,仍发生3级高血压,则应暂停服用布格替尼。消退或改善至1级后,以相同剂量继续布格替尼治疗。对于4级高血压或3级高血压复发,考虑永久停止布格替尼治疗。
在布格替尼治疗期间应监测心率和血压。如果无法避免伴随使用已知可引起心动过缓的药物,则应更频繁地监测患者。对于症状性心动过缓,应暂停服用布格替尼,并评估已知可引起心动过缓的合并用药。如果未发现有影响的合并用药,则如发生危及生命的心动过缓应永久停用布格替尼。
建议患者报告任何视觉症状。出现新的或恶化的2级或以上视觉症状的患者,应暂停服用布格替尼并进行眼科评价。在2级或3级视觉障碍恢复至1级严重程度或基线时,应降低剂量继续布格替尼治疗。如发生4级视觉障碍应永久停止布格替尼治疗。
患者在服用布格替尼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血压、心率、视力、血液生化指标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药物,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如有任何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布格替尼(安伯瑞)作为一种新型的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展现出卓越的疗效。了解其作用机制、用法用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管理和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