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吡非尼酮(Pirfenidone),也称为艾思瑞、ESBRIET和pirfenex,是一种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药物。本文将详细介绍吡非尼酮的作用与功效、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种药物。
吡非尼酮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纤维化作用。它能够抑制多种促炎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如CCL2、IL-10、IL-6、IL-1和TNF-α。这些因子在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抑制这些因子的表达,吡非尼酮可以减缓肺纤维化的进展,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吡非尼酮主要用于轻、中度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肺部疾病,病因不明,会导致肺组织逐渐变厚和硬化,影响呼吸功能。吡非尼酮能够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急性加重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单次口服剂量给予801mg吡非尼酮(三粒267mg胶囊)后,在30分钟至4小时内达到观察到的最大血浆浓度(Cmax)。进食时中位Tmax从0.5小时增加至3小时。进食后最大血浆浓度(Cmax)和AUC0-inf分别降低约49%和16%。因此,建议患者在餐后服用吡非尼酮,以减少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波动,降低副作用的风险。
吡非尼酮的初始用量为每次200mg,每日3次。在两周的时间内,通过每次增加200mg剂量,最终将用量维持在每次600mg(每日1800mg)。患者应密切观察用药耐受情况,若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对日光或紫外线灯的皮肤反应、肝功能酶学指标的显著改变和体重减轻等现象时,可根据临床症状减少用量或停止用药。症状减轻后,可再逐步增加给药量,最好将维持用量调整在每次400mg(每日1200mg)以上。
由于吡非尼酮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表现为AST、ALT等的升高和黄疸,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并认真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胶囊配方中含有乳糖成分,建议糖尿病患者服用该药时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动物实验表明吡非尼酮能透过血脑屏障,故建议发作性脑部疾病患者(如局灶性兴奋或发作性睡眠)应密切观察脑电图的病理变化,咨询医生后慎用。
吸烟可降低吡非尼酮的疗效,因此患者在服药前及用药期间需戒烟。吡非尼酮可致体重降低,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体重变化。服药期间请勿饮用葡萄柚汁,因为葡萄柚汁可干扰吡非尼酮的疗效。长期暴露在光线下,有导致皮肤致癌的可能,建议使用SPF50+,PA+++的防晒霜预防光毒性。在大鼠和小鼠的长期致癌实验中,发现用药会增加肝细胞肿瘤和子宫肿瘤的发生率,但认为这是由啮齿类动物的特殊机制所导致的,遗传毒性实验结果呈阴性。
吡非尼酮主要通过CYP1A2代谢(70%-80%),其他CYP同工酶(包括CYP2C9、2C19、2D6和2E1)也有少量贡献。强效CYP1A2抑制剂(如氟伏沙明)不建议与吡非尼酮同时使用,因为这会显著增加吡非尼酮的暴露量。在给予吡非尼酮之前应停止使用氟伏沙明或其他强CYP1A2抑制剂,并在吡非尼酮治疗期间避免使用。如果氟伏沙明或其他强效CYP1A2抑制剂是唯一的选择药物,建议减少剂量并监测不良反应。
免费咨询电话
400-001-2811